• “数字背后的伤痕”:中国家暴现状深度剖析与应对策略

  • 案例引入:小谢家暴案

    在2023年,一起震惊社会的家暴案件在四川成都引发了广泛关注。受害者小谢,在短短两年内遭受了前夫贺某某16次的家暴,身心俱疲,几乎失去了生命。2024年12月27日,该案迎来一审宣判。法院经审理查明,认定被告人贺某阳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与虐待罪,综合考量犯罪情节与危害后果,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11年。随着该一审宣判结果正式公布,此事件再度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

    截至目前,该事件全网信息总量共23.6万条,累计热搜词条共164条。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累计超6.7亿次,互动量超32.5万次

    该事件网络舆论主要围绕“受害者小谢的经历”“施暴者的行为与动机”“法律与司法程序”“社会支持与预防机制”等话题展开。

    小谢在与贺某某的婚姻中,她遭受了长期的辱骂、恐吓和暴力殴打。这些行为不仅摧毁了她的身体,更让她的心灵遭受了无法愈合的创伤。尤其是在2023年4月25日的那次家暴中,小谢的内脏多处受损,导致她需要终身戴着粪袋生活。从小谢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到家暴的残酷性和紧迫性,以及对于受害者身心的巨大伤害。


    统计数据显示,从2016年3月1日《反家暴法》实施至2019年12月31日,仅公开报道的涉家暴命案就至少有942起,致死1214人,其中致死女性至少920人,占76%,即平均每五天至少有三名妇女因家庭暴力致死。另据全国妇联数据披露,中国每7.4 秒就有一位女性遭家暴,平均遭受35次后才会报警。

    尽管有法律的保护和社会的关注,但家暴事件仍然时有发生,许多受害者依然生活在恐惧和痛苦之中。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家暴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为受害者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护。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 broken image

    家暴成因分析

    一、受害人法律意识不强

    目前涉家暴案件,呈现出申请人身安全保护、申请法律援助比率低的特点。此前据北京高院透露,两年来,北京法院仅发出145份“人身保护令”。家庭暴力往往具有隐蔽性、长期性和反复性,许多受害妇女因为害怕、羞耻等原因而选择隐忍,导致家暴行为长期存在。

  • broken image

    二、社会控制机制乏力

    在中国,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人对家庭暴力持容忍态度,认为这是家庭内部的私事,不愿或不敢干预。这种观念导致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很少受到制裁,从而助长了家庭暴力事件的增长。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所有家暴案件中,最终被认定为家暴的案件数量较少。例如,在山东省,尽管家暴案件数量高达8205件,但被认定为家暴的案件仅有162例,占比极低。

  • broken image

    三、在家暴犯罪中,无理由成为家暴的理由

    封建传统观念影响,大男子主义思想在一些男性中根深蒂固,他们往往将女性视为家庭的附属品,这种性别角色的不平等也是家庭暴力产生的重要原因。

  • broken image

    四、社会环境与文化因素

    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部分男性受各种腐朽思想影响,片面追求金钱和美色,家庭责任感缺失,将家庭暴力视为达到离婚目的的一种手段。在全国离婚纠纷涉及家暴的一审审结案件中,有91.43%的案件是男性对女性实施家暴。

  • 家暴的类型

    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包括身体、性、情感等方面的暴力,以及威胁施以暴力的行为。家庭暴力的类型多种多样,每一种都对受害者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一、身体暴力


    身体暴力是最直观、最常见的一种家庭暴力形式。它包括推搡、抓夺、击打、捆绑、踢人、鞭打等行为。这种暴力行为往往会给受害者带来明显的身体伤害,如淤青、骨折、甚至更严重的身体残疾。据2018年全国妇联统计,中国目前2.7亿个家庭中约30%的妇女遭受过家暴。这些数据揭示了身体暴力在家暴中的普遍性。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 二、情感暴力

    情感暴力,也称为心理暴力,是一种更为隐蔽但同样具有破坏性的暴力形式。它包括诋毁、嘲弄、威胁和恐吓、歧视、排斥、忽视等非身体形式的敌意对待。情感暴力会对受害者的心理健康造成长期的伤害,导致受害者产生屈辱、恐惧、无价值感等负面情绪。例如,长期的辱骂和恐吓会使受害者陷入深深的自卑和绝望之中。

    1. 全国范围内的数据

    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

    根据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在整个婚姻生活中曾遭受过配偶侮辱谩骂、殴打、限制人身自由、经济控制、强迫性生活等不同形式家庭暴力的女性占24.7%

    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的数据:

    一项针对我国2016~2018年涉及家庭暴力的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的研究分析显示,400份民事判决书中,13.35%的受害者曾遭受家庭成员的精神暴力。

    2. 特殊群体的数据

    大学生群体:

    一项针对大学生的调查发现,恋爱大学生中恋爱精神暴力发生率为65.6%,躯体暴力发生率为36.3%,性胁迫发生率为11.0%

    有恋爱暴力经历的大学生中,53.7%同时经历两种或两种以上暴力。

    女生的精神暴力和躯体暴力施暴多于男生,男生的精神暴力和躯体暴力受虐多于女生。

    职场群体:

    一项基于网络的调查显示,51.4%接受调查的工作人员曾经遭受过言语虐待,29.8%的人遭受过职场霸凌。

    3. 国际数据

    根据《柳叶刀》在线发表的研究,截至2018年的数据显示,有27%的15-49岁且有过伴侣的女性在一生中遭受过来自亲密伴侣的躯体暴力或性暴力,或者两种暴力均有,其中13%的女性在近期遭受过亲密伴侣暴力。

    在年轻女性群体(15-19岁群体)中,有24%至少遭受过一次亲密伴侣的暴力行为。

    三、性暴力

    性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强行施加的性行为、性行为企图或其他直接针对受害人性特征的强迫行为。性暴力不仅对受害者的身体造成伤害,更会对受害者的心理造成长期的创伤。研究表明,许多遭受身体暴力的受害者同时也遭受性暴力。

    1. 全球范围内的数据

    • 全球女性遭受亲密伴侣暴力的终生流行率:
    • 2018年,全球27%的15-49岁女性在其一生中至少经历过一次来自亲密伴侣的身体和/或性暴力行为,其中13%的女性在过去一年内就经历过这种暴力行为。

    • 在最年轻的年龄组(15-19岁)中,有24%的结过婚或有过伴侣的少女至少遭受过一次亲密伴侣的身体和/或性暴力。

    • 全球不同区域女性遭受暴力行为的发生率:

    • 西太平洋区域:20%

    • 高收入国家和欧洲:22%

    • 美洲区域:25%

    • 非洲区域:33%

    • 东地中海区域:31%

    • 东南亚区域:33%

    2. 中国范围内的数据

    • 中国性侵司法案件大数据报告:

    • 2014年至2017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审理的强奸案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2017年审结的强奸案数量几乎为2014年的两倍

    • 超过55%的被告人表示其为酒后作案。

    95%以上强奸案为被告人单独作案。

    • 原被告双方超过半数为网友关系。

    超过半数强奸案发生在酒店。

    四、经济控制


    经济控制是施害者通过对夫妻共同财产和家庭收支状况的严格控制,摧毁受害人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以达到控制受害人的目的。这种控制可能表现为限制受害者的经济自由,拒绝提供经济支持,甚至迫使受害者对其经济状况隐瞒。经济控制使受害者在经济上完全依赖施暴者,从而难以摆脱暴力环境。

    五、冷暴力

    冷暴力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暴力形式,表现为长期不理睬对方、拒绝沟通、漠不关心等行为。虽然冷暴力没有明显的身体伤害,但它对受害者的精神和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中国法学会曾对浙、湘、甘三省3500多个家庭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冷暴力的发生率最高。这种暴力形式的隐蔽性使得许多受害者难以意识到自己正遭受暴力,也难以寻求帮助。

    • 中国法学会的调查:

    中国法学会曾对浙、湘、甘三省3500多个家庭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三种家庭暴力发生率排名依次为冷暴力、身体暴力、性暴力。在存在矛盾的家庭中,六成以上的家庭出现过“冷暴力”。

    • 广州市反家庭暴力情况研究报告:

    2014年5月,《广州市反家庭暴力情况研究报告》对1000名广州市居民的电话调查结果发现,仅有56.9%的被访者认为长期不理睬对方、48.5%的被访者认为长期无故拒绝过夫妻生活属于家庭暴力。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 家庭暴力的类型多种多样,每一种都对受害者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无论是身体上的伤痕,还是心理上的创伤,都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干预。了解家庭暴力的类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识别和预防这种暴力行为,保护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权益。

  • 家暴的影响

    一、社会影响

    • 离婚率

    近年来,离婚率的上升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根据民政部的数据,2023年离婚对数比2022年增加了72.6万对,上升了25.2%,其中协议离婚增加了49.37万对,诉讼离婚增加了23.26万对。2024年11月1日,民政部发布《2024年3季度民政统计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结婚登记474.7万对,离婚登记196.7万对,同比分别减少94.3万对、0.6万对

    参考近十年数据,前三季度结婚登记对数占全年比重在72%-79%,估算2024年全年结婚登记对数在601万对-659万对,即使最高值也是近40年来的新低。

    这一现象背后,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少年轻人害怕家暴。与“家庭暴力”相关的司法案例涉及民事、刑事、行政、知识产权、国家赔偿及执行类。离婚纠纷在众多案例中所占比例较高,在样本数据中总体占比高达89.51%。家庭暴力已成为离婚纠纷重要因素之一,且最终离异率高。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 社会舆论

    2019年11月25日17时许,重庆知名美妆博主“@宇芽YUYAMIKA”(以下简称“宇芽”)公开一则长视频,控诉其在一年内遭前男友“@沱沱的风魔教”五次家暴的惨痛经历,迅速引发网民关注。不少网民对宇芽的遭遇表示同情,呼吁重庆警方介入。从反家庭暴力法2016年开始实施至今,家暴事件仍时常见诸网络、媒体,频繁引发舆论关注和愤慨。此次“宇芽”事件的曝光也只是这一轮舆情风暴的起点,随着舆论讨论由个案逐渐深入到对现象的剖析,该事件也迅速升级为公共话题。

    多数舆论认为社会应对家暴事件“零容忍”。人民网、光明网均表示“家暴只有零次和N次,沉默是对施暴者的纵容”“家暴绝不只是家务事,而是已经上升到违法甚至是犯罪的高度,法律的强制介入不仅不多余,而且相当有必要”。“@三联生活周刊”发文呼吁,所有家暴受害人要勇敢发声,拿起法律武器保卫自己。截至12月5日12时,由爆料人发起的微博话题“#面对家暴不再沉默#”阅读量超过14亿人次,其爆料微博获关注近400万次,评论32.4万条。大量网民支持受害人用法律维权。

  • broken image

    • 法律

    目前涉家暴案件,呈现出申请人身安全保护、申请法律援助比率低的特点。此前据北京高院透露,两年来,北京法院仅发出145份“人身保护令”。家庭暴力往往具有隐蔽性、长期性和反复性,许多受害妇女因为害怕、羞耻等原因而选择隐忍,导致家暴行为长期存在。

  • 二、家庭影响

    • 对孩子的影响

    据调查数据显示,44.4%的用户对孩子有过家暴行为,且以语言暴力为主,有过家暴行为的人中,38.1%的家长有过恐吓、威胁孩子的经历,36.2%的家长有过指责孩子的经历。 平均而言,孩子每27天就会遭受一次家暴。 我们常说父母是天然的教师,他们的行为对孩子的而言可能会产生一生的影响。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 三、个人影响

    • 家暴死亡率

    全国妇联发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平均每7.4秒就有一位女性遭受丈夫殴打,2.7亿个家庭中,约30%的妇女遭受过家暴,每年有15.7万妇女自杀,其中60%妇女自杀是因为家庭暴力。 调查显示,家暴原因中,有30%是因为家庭琐事。 家暴案件中有57%是夫妻和同居伴侣之间的暴力。 目前,家暴强制报告还停留在幼儿园、留守儿童的范围,没有普遍覆盖到所有未成年人,更没有覆盖成年的不具民事行为能力的家暴受害者。

    在2002年,加拿大医生费立鹏在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了《中国的自杀率:1995-1999》一文,引起海内外的关注。文中阐述:基于卫生部提供的1995-1999年的死亡率资料,并根据估计的未报道的死亡率及相应的人口数对每5岁一年龄组的、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区(城市或农村)的自杀率进行调整。得出结论是:1995-1999年期间,全国平均年自杀率为23/10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在全国,自杀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并且是第5位最重要的死亡原因。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25%

    1995-1999年期间,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25%换算可得:1995-1999年期间,每年女性有15.7万妇女自杀。

  • broken image

    家暴的对策分析

    一、受害者角度

    • 及时保留证据:遭受家暴时,要及时通过拍照、录像、医院诊断证明、报警记录等方式保留证据,为后续维权提供依据。

    • 积极寻求帮助:不要忍气吞声,可向居委会、村委会、妇联等组织反映,也可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必要时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 提高法律意识:主动学习《反家庭暴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了解自己的权利和维权途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 broken image

    二、家庭角度

    加强沟通:家庭成员之间应保持开放、平等的沟通,遇到问题和矛盾时,要心平气和地协商解决,避免情绪化和暴力行为。

    • 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家庭成员尊重、关爱他人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家庭观,从根源上预防家暴的发生。

  • broken image

    三、社会角度

    • 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社区宣传、媒体报道、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家暴的危害和反家暴的知识,提高公众对家暴问题的认识,营造反对家暴的社会氛围。

    • 建立完善的救助体系:建立包括庇护所、心理咨询热线、法律援助中心等在内的救助体系,为家暴受害者提供及时的庇护、心理疏导和法律帮助。

    • 加强专业培训:对社区工作者、警察、法官、律师等相关人员进行反家暴专业培训,提高他们对家暴问题的识别、处理和干预能力,确保能够为受害者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 broken image

    四、法律角度

    • 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反家暴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家暴的定义、范围、处罚标准等,增强法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 严格执法司法:公安机关接到家暴报警后要及时出警,依法处理家暴行为;司法机关要公正审理家暴案件,对施暴者依法严惩,切实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社区层面

    • 定期排查走访:社区工作人员定期上门,了解居民家庭状况,对可能存在家暴隐患的家庭重点关注,建立预警档案,提前介入调解。

    • 组织教育活动:举办反家暴知识讲座、主题文艺汇演等,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形式向居民普及法律知识、沟通技巧,强化家庭和谐观念。

  • 五、学校层面

    • 融入教育课程:在中小学品德教育、心理健康课程中融入反家暴内容,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家庭观念,知道家暴不可取。

    • 关注学生状态:教师留意学生身心变化,如发现学生身上有伤、情绪异常低落等疑似家暴迹象,及时与家长沟通、向相关部门反映。

    broken image